发布日期:2025-08-05 16:30 点击次数:143
北京作为首都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,坐拥全日制高校92所,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,其中本科院校69所,更是在全国城市中遥遥领先。但北京的一部分高校也一定程度存在着同质化发展,特色不鲜明的问题。因此,我一直认为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和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三所是“最应该合并”的大学,三所大学应该合并更名为“中国工程技术大学”或“中国能源大学”,升格为副部级建制高校,主要基于以下原因。
首先,同源同地,学校的历史与地理的高度统一。三校均源于1952年院系调整,仿照苏联模式抽调各大学相关院系合并成立的专业型学院,前身分别是北京地质学院、北京矿业学院、北京石油学院,同属“学院路八大学院”。三校的主校区均位于北京海淀区学院路,物理空间整合成本极低,这种地理集中性为合并提供天然优势。散落在各处,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在雄安新建的校区,都无需重复建设。
其次,学科互补,覆盖能源全产业链。三校学科布局高度协同,合并后可形成覆盖能源勘探、开发、利用及安全的完整学科体系。中国地质大学在地质学、资源勘探等上游基础科学特色鲜明;中国石油大学在油气工程、化工炼制等中游开发转化方面优势明显;中国矿业大学在采矿工程、安全技术等下游开采与风险管理方面实力强劲。
第三,资源整合,破解北京高校“小而散”困境。三校均为行业特色型高校,但独立办学导致资源分散,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 和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 主校区占地面积700余亩,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更是只有500余亩,三所院校合并也才不足2000亩,虽然中国石油大学老校区已经腾退,到昌平建设了新校区,中国矿业大学也建设了一个沙河校区,但整体规模都不大。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分别是石油大学1.5万人,地质大学1.8万人,矿业大学1.9万人,三所大学合并之后也才近5万余人,和一些省份的211大学相比,差不多规模。
第四,学科建设,整合资源形成交叉优势,三所大学的硕博占比分别是石油大学60%,约9000人,地质大学48%,约8600人和矿业大学40%,约6500人。合并后研究生规模可位居全国前列。学校的学科建设方面。每所大学都有两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。在ESI前1%学科方面, 石油大学有8个,含3个前1‰;地质大学有8个,含3个前1‰,矿业大学有8个,含2个前1‰。三所大学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,合并后可避免重复建设,如三校均设地质工程、机械工程,集中资金打造国家级实验室与交叉学科平台。
第五,战略需求,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“双碳”目标。为进一步强化国家能源安全,我国急需在页岩气、深海油气、地热等前沿领域突破技术瓶颈。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、石油大学的清洁能源技术、地质大学的地质封存技术,可联合攻关碳中和路径。三所大学合并后的可利用位于首都和科创中心的优势,建设成为全球能源领域旗舰高校。
第六,行政层级,利益博弈与体制壁垒。目前三校均为教育部直属正厅级单位,合并后可整合为副部级建制大学,有利于学校发展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三所大学北京校区与外地本部,矿业大学徐州校区,地质大学武汉校区和石油大学华东校区,都是同根同源,三所大学合并后另起炉灶,反而能够消除资源竞争。
三校合并的本质是打破行业壁垒、重构能源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,可望实现,成立地热科学、智慧矿山、氢能工程等前沿学科,有利于统筹三校国家重点实验室,更好地资源共享,并以统一实体参与全球能源科技合作,提升中国话语权。整合后,中国将诞生一所学科覆盖地、矿、油全链条、校区集中、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,其意义远超普通高校合并,而是对行业高等教育范式的一次革命性重构。
Powered by beta第七关怎么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